【聯合報╱記者王慧瑛/新竹縣報導】

轉載自:原新聞出處連結

台大醫院誤將愛滋患者器官做移植,這起重大醫療疏失,

引起社會震撼。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過去平均一個月只有

5個人諮詢愛滋篩檢,受事件影響,3天來,

已有5個人電話詢問

「愛滋感染會有什麼症狀?」、「要如何接受篩檢?」

 

醫師蘇柏文說,許多人對愛滋病了解不夠,有些人還存著

「得愛滋一定會死掉」等觀念,

不少人曾有過不安全的性行為或藥物濫用,

過去心存僥倖,覺得愛滋不會上身,

也有人很害怕知道檢查結果。

這起事件誘發這群人內心焦慮或慮病的症狀。

「我有盜汗、肌肉痠痛,我會不會得愛滋」、

「我咽喉疼痛,會不會被感染愛滋或梅毒?」

最近幾天,不少患者主動打電話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

「身心健康工作坊」,詢問性病相關問題。


有位50多歲的媽媽因老公最近檢查出梅毒,

她帶著2個女兒到醫院,母女都要做性病篩檢,

蘇柏文問他「為什麼女兒也要檢查?」

婦人告訴醫師

「女兒都大了,會有性行為,要檢查比較安心」。


一名20多歲男子主動到醫院做性病檢查,

蘇柏文和他諮詢後才知道,

原來是男子新交往的女友要求他一定要先做檢查,

確認他沒有性病,才願意和他發生性行為。

蘇柏文認為,用健康心態看待性病篩檢,

是件值得鼓勵的事,就像婚前健康檢查一樣,

保障雙方身體健康,這樣的愛才可以更長久。


蘇柏文說,各縣市都有免費性病匿名篩檢指定醫院,

大部分採預約制,不用攜帶任何證件,

一周後檢查結果出爐,患者可電話詢問檢驗結果。

匿名篩檢可以保護隱私,

醫師從頭到尾不知道患者真名,檢查結果絕對保密。


「檢查結果是陰性,只能代表3個月前是正常的」

蘇柏文說,疾病檢驗都有空窗期,

做好防護措施和定期檢查才是萬全之策,

建議最好3至6個月檢查一次。


男同志柏翰說,這起事件被討論時,

有人會將同志和愛滋畫上等號,

代表台灣的性別和性病教育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同志圈會互相提醒性行為要戴保險套及定期篩檢,

反倒是他的異性戀朋友常覺得愛滋與他們無關,

疏於採取相關的安全措施,也有人很排斥接受篩檢。



全文網址: 愛滋恐慌蔓延 竹東諮詢數增多 | 醫藥新聞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560663.shtml#ixzz1WYwKQNMF 
Power By udn.com 

 

 


[小心得]

這是昨天和老闆一起接受採訪的新聞,

感覺這位記者還算Nice,不會隨便加些有的沒有的,

個人認為整體上這新聞該點到的重點都點到了,

也沒有特別針對同志族群,案例也還算中性,

希望可以讓多一點人正視愛滋並非僅針對特定族群,

不管如何都得做好安全性行為,

才是預防愛滋的根本之道。

(只希望不會讓我工作量暴增太多....)


至於器捐事件究責就交給主管機關去做處理吧,

現在究責之外,

捐者家屬和受贈者及其家屬的支持陪伴才是最重要,

但是卻被忽略的...

對受贈者來說,不單是預防性投藥就能解決一切,

在心理上得支持與協助也是很重要的,

畢竟不論是否感染,心理都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此時若不加以正視,有可能衍伸出更多問題;

而捐者家屬,就還給他們一個哀傷的空間吧,

不要再窮追猛打了,畢竟做出捐贈的決定,

是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愛心阿,

我們不應盲目的跟隨著輿論去作批評,

造成捐者家屬的二次、甚至是三度傷害。



(對新聞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多加指教)


至於目前因此事件衍伸出的另一個議題-

HIV於IC卡是否加註,以維護醫護人員安全。

也是很值得討論的~~~~

醫護同仁是否得要IC卡有加註才會提高警覺,

還是版該舊照標準防護程序來做,

面對任何一個病患都做好自身防護呢?

我想,這問題還可以吵上一陣子呢.... ((嘆


PS. 新聞中是用我的本名,

但我覺得用小宅辨識度才會比較高 :P

反正我本名是菜市場名,比較衰小的會是其他

同名的同志吧 XDD  ((被巴

是說記者好像有打算要做人物專訪,

讓我有點ㄔㄨㄚˋ耶~~~~

(但又還蠻期待的,雖然說不知道有啥可以拿來說嘴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噗噗小宅 的頭像
    噗噗小宅

    趨前築夢 逐夢向前

    噗噗小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